【天瑞农化资讯】土壤盐碱化的形成原因及改良技术!

2025-08-21

一、盐碱化的产生



土壤盐碱化(土壤盐渍化)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。简单说,

土壤里边含有太多盐分。就像大家吃饭时盐放多了,人吃了会不舒服,植物也是一样,如果土壤表面的盐分太多,超过了植物能够承受的范围,影响植物正常生长,就会形成土壤盐碱化。

盐碱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累积到地表形成的。

形成土壤盐碱化的要素


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盐分;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;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,如蒸发等作用力。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(高于临界水位)的地区,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。

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,如其水面接近地面,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,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,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;经过日积月累,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,形成了土壤盐碱化。

对于很多地势低洼,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,当洼地水分蒸发后,盐分残留在此处,也形成盐碱地。


二、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因素


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,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。

1


自然因素



包括气候、地质、地貌、水文及水文地质等。

气候因素: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,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,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。在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,降水量小,蒸发量大,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。

地貌因素:特别是盆地、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、盐的汇集。如冲积平原的缓岗,地形较高,一般没有盐碱化威胁;冲积平原的微斜平地,排水不畅,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,但一般程度较轻;而洼地及其边缘的坡地或微倾斜平地,则分布较多盐渍土。

地质因素: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。含盐的母质有的是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聚积下来的盐分,形成古盐土、含盐地层、盐岩或盐层,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得以残留下来成为目前的残积盐土;还有含盐母质为滨海或盐湖的新沉积物,由于其出露成为陆地,而使土壤含盐。

2


人为因素



造成我国盐碱地的人为因素很多,如排水不畅、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,缺乏完善的灌溉技术,耕作技术不当以及长期引用咸水灌溉、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等。

土壤盐碱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危害,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恶化,地下水矿化度提高,水变苦,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。

同时使大片土地荒芜,农耕地减少,土壤中水、肥等因素互不协调,影响农作物产量。如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;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,阻碍作物生长。


三、盐碱化土壤改良措施


国内盐碱地改良利用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大致如下:

1


物理改良



平整土地、深耕晒垡、及时松土、抬高地形。

2


水利改良



灌排配套、蓄碳压盐、灌水洗盐、地下排盐。 如:结合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形部位的特点,建立排灌系统,灌溉使土壤中盐分溶解于水中,通过在土壤中渗透,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洗出去,然后由排水沟排除。

3


化学改良



石膏、磷石膏、过磷酸钙、腐殖酸、泥炭、醋渣等。如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。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换性钠,致使土壤分散,呈强碱性,引起土壤物理性状不良,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的盐分外,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,在国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、硫酸亚铁(黑矾)、硫酸、硫磺等,可受到降低土壤碱性,协调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。

4


生物改良



种植水稻、种植耐盐植物田箐等,使用微生物菌肥、低盐类水溶肥、降盐碱类水溶肥等对土壤环境友好的肥料。

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,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,减低风速,增加空气温度,从而减少地表蒸发,抑制返盐。



分享